【中国实用新型】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

有权-审定授权 中国

申请号:
CN201920213215.X
专利权人:
熊飞彪
授权公告日/公开日:
2020.01.14
专利有效期:
2019.02.19-2029.02.19
技术分类:
F24:供热;炉灶;通风
转化方式:
许可
价值度指数:
63.0分
价格:
面议
567 0

发布人

熊飞彪

联系人熊飞彪

18174669880
260537434
QQ260537434
  • 专利信息&法律状态
  • 专利自评
  • 专利技术文档
  • 价值度指数
  • 发明人阵容

著录项

申请号
CN201920213215.X
申请日
20190219
公开/公告号
CN209944496U
公开/公告日
20200114
申请/专利权人
[熊飞彪]
发明/设计人
[熊飞彪]
主分类号
F24D19/00
IPC分类号
C12N 9/0008(2013.01) C12N 9/16
CPC分类号
C12N 9/0008(2013.01) C12N 9/16(2013.01)
分案申请地址
国省代码
湖南(43)
颁证日
G06T1/00
代理人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座、连接板件、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所述连接板件套装在运动柱上,并能够绕运动柱转动,连接板件包括一块连接板;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2根以上固定柱,所述连接板上为每根固定柱设有一个固定柱连接孔;连接板件能够分别通过各固定柱连接孔套在相应的固定柱上并绕其转动,实现摇头;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个以上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具有该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的电风扇、电暖器能在两个以上摇头角度间进行切换,能更好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20200114
法律状态 授权
法律状态信息 授权
暂无数据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数量(25

独立权利要求数量(1

1.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包括支撑座、连接板件、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2根以上固定柱;所述连接板件套装在运动柱上,并能够绕运动柱转动,连接板件包括一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为每根固定柱设有一个固定柱连接孔;连接板件能够分别通过各固定柱连接孔套在相应的固定柱上并绕其转动,实现摇头;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个以上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柱的数量为2至4根;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至4个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一个运动柱连接孔或者固定有一根连接管,连接板通过所述运动柱连接孔或者所述连接管套在运动柱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一细小杆,并通过该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细小杆与第一固定柱处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轨迹槽,轨迹槽与所述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第二固定柱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固定在支撑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第一细小杆,并通过第一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下端连接有第二细小杆,并通过第二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一轨迹槽与所述第一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所述第二轨迹槽与所述第二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第二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以及绕第二固定柱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第三固定柱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一细小杆,并通过该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轨迹槽,所述轨迹槽与所述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连接着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相连;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在摇头过程中,通过操纵所述操控单元,能够依次带动连接单元、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进而夹持着连接板件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件夹持单元为一连接板夹持件,所述连接板夹持件包括上夹持板、下夹持板和连接部;所述上夹持板、下夹持板的一端与连接部固定连接,且上夹持板和下夹持板之间形成有供连接板穿过的空隙;所述连接板夹持件通过其连接部与连接单元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上的挡位管,所述操控单元为一个操控件,所述操控件安装在所述挡位管中;所述操控件上设有挡位柱,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或者,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挡位柱,所述操控件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所述挡位柱与挡位槽相配合,使得操控件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上的挡位管,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两条以上环形挡位槽;所述操控单元安装在挡位管中,并可在挡位管中上下移动;所述操控单元包括一个操控件、一根挡位弹簧和两个钢珠;所述操控件上设有一横向通孔,所述挡位弹簧和两个钢珠安装在横向通孔中,两个钢珠分别位于挡位弹簧的两端;所述环形挡位槽与钢珠、挡位弹簧相配合,使得操控件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连接杆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位于所述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上还设有阻挡部,用于阻止连接杆上端进入导向管洞。

2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杆,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杆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所述下连接杆可于所述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连接着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相连;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在摇头过程中,通过操纵所述操控单元,能够依次带动连接单元、偏心块夹持单元,夹持着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偏心块与摇头转动轴活动连接,偏心块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转动的同时沿着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偏心块夹持单元具有一个“U”形夹持口,所述偏心块上设有一个与所述“U”形夹持口相配合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呈哑铃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连接杆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位于所述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上还设有阻挡部,用于阻止连接杆上端进入导向管洞。

2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杆,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杆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摇头转动轴、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摇头转动轴的下端与所述偏心块固定连接,其上端竖直贯穿齿轮箱,并与操控单元相连接;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所述操控单元能够在摇头过程中带动摇头转动轴、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还包括连接单元和移动导向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与摇头转动轴上端相连,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下端相连;所述操控单元能够在摇头过程中带动连接单元、摇头转动轴、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件,连接件的上端与操控单元可独立转动连接,连接件的下端与摇头转动轴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固定在齿轮箱盖上方,移动导向单元与连接件相配合使得连接件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件,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件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所述下连接件可于所述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所述下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摇头转动轴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摇头转动轴从摇头齿轮中心穿过;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固定连接,摇头齿轮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传动齿轮相啮合状态;或者,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活动连接,摇头齿轮在竖直方向不可移动,摇头转动轴能够在随摇头齿轮转动的同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1.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包括支撑座、连接板件、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2根以上固定柱;所述连接板件套装在运动柱上,并能够绕运动柱转动,连接板件包括一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为每根固定柱设有一个固定柱连接孔;连接板件能够分别通过各固定柱连接孔套在相应的固定柱上并绕其转动,实现摇头;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个以上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柱的数量为2至4根;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至4个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一个运动柱连接孔或者固定有一根连接管,连接板通过所述运动柱连接孔或者所述连接管套在运动柱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一细小杆,并通过该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细小杆与第一固定柱处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轨迹槽,轨迹槽与所述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固定在支撑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第一细小杆,并通过第一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下端连接有第二细小杆,并通过第二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一轨迹槽与所述第一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所述第二轨迹槽与所述第二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第二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以及绕第二固定柱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一细小杆,并通过该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轨迹槽,所述轨迹槽与所述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第二固定柱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第三固定柱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连接着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相连;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在摇头过程中,通过操纵所述操控单元,能够依次带动连接单元、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进而夹持着连接板件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连接着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相连;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在摇头过程中,通过操纵所述操控单元,能够依次带动连接单元、偏心块夹持单元,夹持着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偏心块与摇头转动轴活动连接,偏心块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转动的同时沿着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摇头转动轴、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摇头转动轴的下端与所述偏心块固定连接,其上端竖直贯穿齿轮箱,并与操控单元相连接;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所述操控单元能够在摇头过程中带动摇头转动轴、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还包括连接单元和移动导向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与摇头转动轴上端相连,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下端相连;所述操控单元能够在摇头过程中带动连接单元、摇头转动轴、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摇头转动轴从摇头齿轮中心穿过;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固定连接,摇头齿轮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传动齿轮相啮合状态;或者,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活动连接,摇头齿轮在竖直方向不可移动,摇头转动轴能够在随摇头齿轮转动的同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件夹持单元为一连接板夹持件,所述连接板夹持件包括上夹持板、下夹持板和连接部;所述上夹持板、下夹持板的一端与连接部固定连接,且上夹持板和下夹持板之间形成有供连接板穿过的空隙;所述连接板夹持件通过其连接部与连接单元固定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偏心块夹持单元具有一个“U”形夹持口,所述偏心块上设有一个与所述“U”形夹持口相配合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呈哑铃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上的挡位管,所述操控单元为一个操控件,所述操控件安装在所述挡位管中;所述操控件上设有挡位柱,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或者,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挡位柱,所述操控件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所述挡位柱与挡位槽相配合,使得操控件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上的挡位管,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两条以上环形挡位槽;所述操控单元安装在挡位管中,并可在挡位管中上下移动;所述操控单元包括一个操控件、一根挡位弹簧和两个钢珠;所述操控件上设有一横向通孔,所述挡位弹簧和两个钢珠安装在横向通孔中,两个钢珠分别位于挡位弹簧的两端;所述环形挡位槽与钢珠、挡位弹簧相配合,使得操控件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连接杆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位于所述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上还设有阻挡部,用于阻止连接杆上端进入导向管洞。 21.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连接杆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位于所述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上还设有阻挡部,用于阻止连接杆上端进入导向管洞。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件,连接件的上端与操控单元可独立转动连接,连接件的下端与摇头转动轴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固定在齿轮箱盖上方,移动导向单元与连接件相配合使得连接件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杆,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杆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所述下连接杆可于所述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杆,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杆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件,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件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所述下连接件可于所述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所述下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摇头转动轴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风扇和电暖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风扇、电暖器所使用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可摇头电风扇,无论是普通风扇,还是喷雾风扇,按其实现摇头功能的动力源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齿轮箱传动型,即采用驱动扇叶转动的电动机做动力源,通过齿轮箱传动,驱动摇头机构进行摇头;另一种是独立同步电机型,即采用一个独立的同步电机做动力源,驱动摇头机构进行摇头。现有的可摇头电暖器,也即可摇头的小太阳电暖器,通常也是采用同步电机驱动摇头机构来实现摇头的,且其实现摇头的结构与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的相同。

如图1所示,为一个齿轮箱传动型可摇头电风扇的机头。它的电动机001后面固定有一个齿轮箱002,齿轮箱002的下端伸出一根输出轴(图中未示出),该输出轴下端固定有一个偏心块003(部分文献资料将该结构称为偏心块,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589702Y的中国发明专利,也有一些文献资料将该结构称为曲柄,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4755361U和CN2264268Y的两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偏心块003下方与连杆004一端相连,连杆004可绕其与偏心块003的连接处转动。连杆004的另一端套在一根固定在支撑座005上的柱子上,并可绕该柱子转动。需要摇头时,电动机001的动力经齿轮箱002内的齿轮机构传至齿轮箱输出轴,使得该输出轴发生转动,进而带动偏心块003一起转动。由于有连杆004的牵扯作用,就会使得电风扇的电动机001绕支撑管006往复摆动起来。支撑管006是固定在支撑座005上的,它是供电动机001的支撑柱插入其中的。

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与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只是在实现摇头功能的动力源上有所不同,它们真正实现摇头功能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即都是由偏心块和连杆来执行摇头的。为表述方便,本实用新型将连接偏心块的轴统称为摇头转动轴,对于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它是指齿轮箱下端的输出轴,对于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及可摇头电暖器,它是指同步电机的输出轴。

如图2、图3所示,偏心块与连杆的连接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如图2所示,偏心块003下方设有一小截圆柱0031,圆柱0031的底部开有与螺钉007相配合的螺孔,连杆004在其与偏心块003相连端相应地设有一小截圆管0041,圆管0041套在圆柱0031上,螺钉007则抵在圆管0041下方。偏心块与连杆的另一种连接方式如图3所示,偏心块003在其与连杆004相连端设有一个与螺钉007相配合的螺孔。螺钉007是一个带圆柱体螺钉,即在螺钉007靠近其头部的位置设有一截圆柱体0071。连杆004在其与偏心块003相连端只有一个圆孔0043,连杆004通过该圆孔0043套在螺钉007的圆柱体0071上,而螺钉007则固定在偏心块003上。为表述方便,本实用新型将固定在偏心块上、供连杆或者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板件套在上面绕其转动的柱子统称为运动柱。对于图2所示,运动柱是指偏心块003的圆柱0031,而对于图3所示,运动柱是指螺钉007的圆柱体0071。

相似的,如图2、图3所示,支撑座与连杆的连接方式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如图2所示,连杆004在其与支撑座005相连端设有一小截圆管0042,支撑座005的安装柱009顶部相应地设有一小截圆柱0091,圆柱0091顶部开有与螺钉008相配合的螺孔。连杆004的圆管0042套在安装柱009顶部的圆柱0091上,螺钉008则抵在圆管0042的上方。支撑座与连杆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如图3所示,安装柱009顶端设有与带圆柱体螺钉008相配合的螺孔,连杆004在其与支撑座005相连端只有一个圆孔0044,螺钉008固定在安装柱009的顶端,而连杆004则通过圆孔0044套在螺钉008的圆柱体0081上。为表述方便,本实用新型将固定在支撑座上、供连杆或者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板件套在上面绕其转动的柱子统称为固定柱。对于图2所示,固定柱是指安装柱009顶部的圆柱0091,而对于图3所示,固定柱是指螺钉008的圆柱体0081。

电风扇的摇头角度,是指电风扇的电动机轴线在电风扇摇头过程中的摆动角度。现有的电风扇及电暖器的摇头角度是单一的、固定的,通常是一个80度到100度之间的值。但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根据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摇头角度。因此,现有的单一摇头角度的电风扇、电暖器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看图1所示,为实现电风扇的摇头功能,摇头转动轴、固定柱、支撑管、运动柱须相互平行。设定一个平面与支撑管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称之为投影面。将支撑管的中心轴线、固定柱的中心轴线、摇头转动轴的中心轴线、运动柱的中心轴线向所述投影面投影,可得到四个投影点,以A、B、C、D分别代表支撑管的中心轴线、固定柱的中心轴线、摇头转动轴的中心轴线、运动柱的中心轴线向所述投影面投影所得的点。如此,只需分析A、B、C、D四点在电风扇摇头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就可掌握电风扇摇头的运动规律。电风扇之所以能够摇头,其利用的是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该四边形以A、B、C、D四点作为其四个顶点。当电风扇摇头时,A、B会固定不动,C点沿着以A点为圆心的一段圆弧往复运动,D点则沿着以B点为圆心的一段圆弧往复运动,并且,相对于C点而言,D点还绕C点做圆周运动。令|AB|、|CD|、|AC|、|BD|分别代表A、B之间距离、C、D之间距离、A、C之间距离、B、D之间距离,则只要改变四个距离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都可改变电风扇的摇头过程。基于这种认识,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些通过改变上述四个距离,实现调节电风扇摇头角度的方案。如公布号为CN10174926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告号为CN 1220828C的中国发明专利及公告号为CN 20198233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都是通过改变|AB|值来调节电风扇摇头角度的;公告号为CN201546985U和CN203335443U的两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是通过改变|CD|值来调节电风扇摇头角度的。但是,这些调节电风扇摇头角度的技术方案都存在操作困难的缺陷。这是因为在这些调节电风扇摇头角度的方案中,调节摇头角度的过程往往需要改变C、D的位置。对应于电风扇实物而言,调节摇头角度的过程往往需要改变电动机绕支撑管的摆动位置,并且,这种摆动位置的改变量会因调节摇头角度的时机不同而有所不同。当由一个大的摇头角度向一个小的摇头角度调节,并且,调节时机正好是当电动机绕支撑管摆动到最侧边的位置时,此时,调节摇头角度意味着电动机绕支撑管的摆动位置将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这需要外部强力来实现,因而会出现调节困难的问题。此外,现有的调节摇头角度的技术方案,都需要在电风扇处于停止摇头的状态下来进行调节操作,这给使用带来很大不便。正是由于现有的调节摇头角度的技术方案存在着诸多技术缺陷,故目前市面上很难见到可调节摇头角度的电风扇、电暖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可摇头电风扇、电暖器只有单一摇头角度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具有该机构的电风扇、电暖器可在两个以上摇头角度间进行切换,能更好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座、连接板件、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2根以上固定柱;所述连接板件套装在运动柱上,并能够绕运动柱转动,连接板件包括一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为每根固定柱设有一个固定柱连接孔;连接板件能够分别通过各固定柱连接孔套在相应的固定柱上并绕其转动,实现摇头;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个以上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

优选,所述固定柱的数量为2至4根;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连接板上下移动,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从而实现在2至4个摇头角度之间进行切换。

优选,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一个运动柱连接孔或者固定有一根连接管,连接板通过所述运动柱连接孔或者所述连接管套在运动柱上。

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优选结构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优选结构方案一,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一细小杆,并通过该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细小杆与第一固定柱处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轨迹槽,轨迹槽与所述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

优选结构方案二,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固定在支撑座上。

上述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优选结构方案一和二中,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第二固定柱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

优选结构方案三,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第一细小杆,并通过第一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下端连接有第二细小杆,并通过第二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一轨迹槽与所述第一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所述第二轨迹槽与所述第二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第二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以及绕第二固定柱转动。

优选结构方案四,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下端连接有一细小杆,并通过该细小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柱侧上方,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柱侧上方;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轨迹槽,所述轨迹槽与所述细小杆相配合,使得细小杆不阻碍连接板绕第一固定柱转动。

上述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优选结构方案三和四中,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上端和下端以及所述第三固定柱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

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优选结构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优选结构方案一,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连接着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相连;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在摇头过程中,通过操纵所述操控单元,能够依次带动连接单元、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进而夹持着连接板件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板件夹持单元为一连接板夹持件,所述连接板夹持件包括上夹持板、下夹持板和连接部;所述上夹持板、下夹持板的一端与连接部固定连接,且上夹持板和下夹持板之间形成有供连接板穿过的空隙;所述连接板夹持件通过其连接部与连接单元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连接杆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位于所述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上还设有阻挡部,用于阻止连接杆上端进入导向管洞。

或者,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杆,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杆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所述下连接杆可于所述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优选结构方案二,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连接着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相连;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在摇头过程中,通过操纵所述操控单元,能够依次带动连接单元、偏心块夹持单元,夹持着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所述偏心块与摇头转动轴活动连接,偏心块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转动的同时沿着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

进一步优选,所述偏心块夹持单元具有一个“U”形夹持口,所述偏心块上设有一个与所述“U”形夹持口相配合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呈哑铃状。

进一步优选,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连接杆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位于所述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上还设有阻挡部,用于阻止连接杆上端进入导向管洞。

或者,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杆,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杆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

优选结构方案三,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摇头转动轴、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所述摇头转动轴的下端与所述偏心块固定连接,其上端竖直贯穿齿轮箱,并与操控单元相连接;所述卡位单元与操控单元相配合,使得操控单元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所述操控单元能够在摇头过程中带动摇头转动轴、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

优选结构方案四,所述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在其优选结构方案三的基础上增设连接单元和移动导向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下端与摇头转动轴上端相连,连接单元的上端与操控单元下端相连;所述操控单元能够在摇头过程中带动连接单元、摇头转动轴、偏心块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件一起上下移动,实现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的切换;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在连接单元随操控单元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对其进行移动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件,连接件的上端与操控单元可独立转动连接,连接件的下端与摇头转动轴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固定在齿轮箱盖上方,移动导向单元与连接件相配合使得连接件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或者,所述移动导向单元具有一导向管洞,所述连接单元安装在所述导向管洞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上连接杆、下连接件,所述连接弹簧的上端与上连接杆相连,连接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接件相连;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一限位凸部,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槽和引导槽;或者,所述上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槽和引导槽,而所述导向管洞内壁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与限位槽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所述引导槽用于引导限位凸部进入限位槽;所述下连接件可于所述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所述下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摇头转动轴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

对于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优选结构方案三和四,所述摇头转动轴从摇头齿轮中心穿过;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固定连接,摇头齿轮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传动齿轮相啮合状态;或者,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活动连接,摇头齿轮在竖直方向不可移动,摇头转动轴能够在随摇头齿轮转动的同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对于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优选结构方案一至四,其中,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上的挡位管,所述操控单元为一个操控件,所述操控件安装在所述挡位管中;所述操控件上设有挡位柱,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或者,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挡位柱,所述操控件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所述挡位柱与挡位槽相配合,使得操控件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或者,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上的挡位管,所述挡位管内壁上设有两条以上环形挡位槽;所述操控单元安装在挡位管中,并可在挡位管中上下移动;所述操控单元包括一个操控件、一根挡位弹簧和两个钢珠;所述操控件上设有一横向通孔,所述挡位弹簧和两个钢珠安装在横向通孔中,两个钢珠分别位于挡位弹簧的两端;所述环形挡位槽与钢珠、挡位弹簧相配合,使得操控件能够保持在两个以上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具有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的电风扇、电暖器可在两个以上摇头角度间进行切换,能更好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2、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在转换电风扇或电暖器摇头角度过程中,并不需要强力改变电动机或发热主体结构绕支撑管的摆动位置,因此,不会出现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的调节困难的问题。3、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是在电风扇、电暖器处于摇头状态下进行调节操作的,因此,使用十分方便。4、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单独改变|AB|、|CD|来调节摇头角度不同,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可同时改变|AB|和|BD|,因此,本实用新型为调节摇头角度提供了新的方法。5、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6、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还可以用于与电风扇、电暖器等类似需要调节摇头角度的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齿轮箱传动型可摇头电风扇的机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可摇头电风扇的支撑座、连杆、偏心块的一种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可摇头电风扇的支撑座、连杆、偏心块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支撑座、连接板件、偏心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4中连接板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4中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操控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4中齿轮箱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电动机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操控件、连接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操控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的支撑座、连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三挡调节)的支撑座、连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连接板件的俯视图。

图16为实施例4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三挡调节)的支撑座、连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连接板件的俯视图。

图18为实施例5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四挡调节)的支撑座、连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连接板件的俯视图。

图20为确定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的固定柱的安装位置的原理图。

图21为确定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的D点的两个运动轨迹的原理图。

图22为确定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的连接板上的固定柱连接孔、运动柱连接孔及轨迹槽的原理图。

图23为确定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三挡调节)的D点的三个运动轨迹的原理图。

图24为确定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三挡调节)的连接板上的固定柱连接孔、运动柱连接孔及轨迹槽的原理图。

图25为实施例6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齿轮箱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5中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实施例7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中的支架、移动导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实施例8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从斜上方观察图30中移动导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实施例9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2中齿轮箱盖、摇头齿轮、摇头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实施例9中摇头齿轮、摇头转动轴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32中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实施例10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6中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实施例11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实施例12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实施例13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和齿轮箱内部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实施例14中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二挡调节)装配在电风扇上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3为图42中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活动连接的齿轮箱内部齿轮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从斜上方观察图44中摇头齿轮、摇头转动轴在拆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6为从斜下方观察图44中摇头齿轮、摇头转动轴在拆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7为实施例1中操控件、连接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8为图47中操控件的剖视图。

图49为电动机保护壳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0与图49中卡位单元相配合的操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电动机保护壳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2与图51中卡位单元相配合的操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由于可摇头电暖器实现摇头的结构与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的相同,因此,下文中将只对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在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对在可摇头电暖器上的安装情形则不再赘述。在本实用新型中,但凡涉及“上”、“下”、“竖直”、“水平”、“顶”、“底”、“高”等涉及方位的概念,无特殊说明,均是以支撑座的支撑管处于竖直竖立、并且安装电动机的一端处于上方的情形为前提条件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座、连接板件、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座、连接板件和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其支撑座具有两根固定柱,分别为第一固定柱101和第二固定柱102。第一固定柱101的下端设有螺杆103,第一固定柱101通过螺杆103可拆卸性地固定在支撑座005的第一安装柱010上端。第二固定柱102位于第一固定柱101侧上方,其下端连接有第一细小杆105,并通过该第一细小杆105固定在支撑座005的第二安装柱011上端。第一细小杆105与第一固定柱101处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其下端设有螺杆106,并通过螺杆106可拆卸性地固定在第二安装柱011上端。第二固定柱102的上端还设有一个圆柱形帽体104,第一固定柱101的顶端和圆柱形帽体104的顶端各设有方便安装的十字形槽。

如图4、5、6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板件为一块平板型连接板201,连接板201的一端设有运动柱连接孔2011,运动柱连接孔2011套在带圆柱体螺钉007的圆柱体0071上,带圆柱体螺钉007安装在偏心块003上。连接板201上还设有分别与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相对应的第一固定柱连接孔2012、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以及一条与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相连通、呈圆弧形的第一轨迹槽2014。

连接板每次只能绕一根固定柱转动,因此,对于平板型连接板而言,各固定柱在竖直方向上必须相互错开。固定柱作为固定在支撑座上的柱子,其上端和下端中至少须有一端与其他结构相连接,以固定在支撑座上。当两根固定柱中位于上方的固定柱是通过其下端与其他结构相连而固定在支撑座上时,为了使连接板能够绕下方固定柱转动,就需要在上方固定柱的下方、且与下方固定柱相对应的高度位置,设置一根直径比上方固定柱的直径小的细小杆,并在连接板上设置相应的轨迹槽,由细小杆和轨迹槽相配合,使连接板能绕下方固定柱转动。当两根固定柱中位于下方的固定柱是通过其上端与其他结构相连而固定在支撑座上时,情况与上述相类似,也需在下方固定柱的上端设置一细小杆,并于连接板上设置相应的轨迹槽。因此,细小杆是为使得连接板能绕与其处在相对应的高度位置的固定柱转动而设置的一截直径比与其相连的固定柱的直径小的柱子。轨迹槽是为配合细小杆而在连接板上设置的槽孔。所谓连接板绕固定柱转动,是指为实现电风扇摇头,连接板而绕固定柱所进行的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细小杆105与第一轨迹槽2014相配合,使得连接板201能够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即第一轨迹槽2014与第一细小杆105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105不阻碍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

优选方案中,固定柱的一端或两端还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倒角段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得切换连接板件所绕之转动的固定柱变得更加容易。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柱101的上端和第二固定柱102的下端各有一截倒角而成的倒角段1011、1021。当第一固定柱101和第二固定柱102安装到支撑座005上后,第一固定柱101的倒角段1011的下端与第一细小杆105上端处在相同高度位置,第一固定柱101的倒角段1011的上端和第二固定柱102的倒角段1021上端处在相同高度位置。第一轨迹槽2014的径向宽度比第一细小杆105的直径大,比第二固定柱的倒角段1021的最下端直径小。因此,第一轨迹槽2014可供第一细小杆105穿过,但不允许第二固定柱的倒角段1021进入其中。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的直径比圆柱形帽体104的直径小,圆柱形帽体104的作用就是阻止连接板201从第二固定柱102上端滑脱出去。

本实施例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如图4、5所示,当连接板201处在图4中所示位置时,连接板201正好可以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在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过程中,第一细小杆105始终处在第一轨迹槽2014和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中,因此,第一细小杆105不会阻碍连接板201的转动。故,此时电风扇能以第一固定柱101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摇头。当需要改变摇头角度时,则对连接板201持续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连接板201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固定柱101从第一固定柱连接孔2012中脱离出来,而第二固定柱102进入到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中,之后,连接板201将绕着第二固定柱102转动,电风扇将以第二固定柱102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摇头。

假设开始对连接板20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正好处在第二固定柱102的正下方,此时,连接板201可以很快地向上移动,实现摇头角度的转换。若开始对连接板20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并不处在第二固定柱102的正下方,那么此时连接板201只能抵在第二固定柱102的倒角段1021的下端,连接板201与第二固定柱102之间发生滑动摩擦,连接板201继续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直至连接板201转动到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正好位于第二固定柱102正下方时,连接板201在向上作用力的推动下向上移动,实现摇头角度的转换。

对于将电风扇从第二固定柱102对应的摇头角度向第一固定柱101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转换,则只需对连接板201持续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即可。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利用多根固定柱和连接板件,在功能上实现相当于具有多组现有技术中的连杆和固定柱,并通过上下移动连接板件,实现各组连杆和固定柱的转换,从而达到调节电风扇摇头角度的目的。

参照图4和图7,本实施例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为应用在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上的直接控制连接板件上下移动、连接单元不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本实施例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

参看图4、图7所示,所述连接板件夹持单元为一连接板夹持件301,连接板夹持件301包括上夹持板3011、下夹持板3012和连接部3013。上夹持板3011、下夹持板3012的一端与连接部3013固定连接,且上夹持板3011和下夹持板3012之间形成有供连接板201穿过的空隙。连接板夹持件301通过其连接部3013与所述连接单元固定连接。

如图4、图7、图9,所述移动导向单元304设置在齿轮箱座0021上,移动导向单元304具有一导向管洞3041。所述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302,连接杆302安装在导向管洞3041中,连接杆302可于导向管洞3041中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为实现连接杆302在导向管洞3041中无法转动,连接杆302上设有轴向分布的径向凸块3022,而导向管洞3041中设有与径向凸块3022相配合的径向凹槽3042。位于导向管洞3041上方的连接杆302上还设有环形阻挡部3023,用于阻止连接杆302上端进入导向管洞3041。环形阻挡部3023与径向凸块3022的上端相连。

如图4、7所示,连接板夹持件301的连接部3013呈直管状,连接部3013的上端设有供连接杆302的径向凸块3022下端插入的槽口3014,连接杆302下端插入连接部3013中后,用螺钉305拧入到连接杆302底端的螺孔中,实现连接杆302与连接板夹持件301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图4、7、10所示,所述操控单元为一个操控件303,所述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013上的挡位管306(对于可摇头电暖器而言,电动机保护壳就是指位于发热主体结构后方、容纳同步电机的保护壳),操控件303安装在挡位管306中。挡位管306内壁上设有挡位柱3061,操控件303上设有相应的挡位槽3031。挡位槽3031由一条竖直走向槽和两条水平走向槽构成,两条水平走向槽的端部与竖直走向槽相连通,竖直走向槽的下端与操控件303下方的空间相连通。挡位柱3061与挡位槽3031相配合,使得操控件303能够保持在两个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为使得操控件303能保持在几个确定的高度位置上,挡位管和操控件之间还可以是如图51、52所示的配合关系。如图51、52所示,操控件303上设有挡位柱3061,挡位管306内壁上相配合地设有挡位槽3031。挡位柱3061与挡位槽3031相配合,使得操控件303能够保持在两个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本实施例的卡位单元和操控单元之间的配合关系还可以是如图49和图50所示情形。如图49、50所示,卡位单元为一根固定在电动机保护壳013上的挡位管306,操控单元则包括一个操控件303、一根挡位弹簧30311和两个钢珠30310。操控单元安装在挡位管306中,并可在挡位管306中上下移动。操控件303上设有一横向通孔30312,挡位弹簧30311和两个钢珠30310安装在横向通孔30312中,两个钢珠30310分别位于挡位弹簧30311的两端。挡位管306内壁上设有两条环形挡位槽3062,环形挡位槽3062与钢珠30310、挡位弹簧30311相配合,使得操控件303能够保持在两个确定的高度位置上。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操控件303于靠近其下端处对称地设有两个“U”形槽孔3033,“U”形槽孔3033中间的瓣片3034的内侧下端形成有向内的凸起3035。连接杆302的上端设有一个沿竖直向上方向半径逐渐变小的圆台部3021和一个位于圆台部3021下方、半径比圆台部3021小的缩小部3024。连接时,连接杆302的上端从下向上插入操控件303中,圆台部3021逐渐将瓣片3034撑开,使得圆台部3021能顺利通过瓣片3034内侧的凸起3035,最后,瓣片3034内侧的凸起3035卡在连接杆302的缩小部3024处。操控件303既可以拉着连接杆302上下移动,又相对于连接杆302可独立转动。

本实施例中,连接杆与操控件之间的连接处还可以是如图11、12所示结构。如图11、12所示,连接杆302的上端如同是用刀将图7中连接杆302的上端沿十字形路径切了两刀,而操控件303下端内侧稍上方则设有一个向内的环形凸起3036。连接时,连接杆302的上端从下向上插入操控件303中。插入过程中,圆台部3021的四个分部受到环形凸起3036挤压而向圆台部3021中心靠拢,使得圆台部3021能顺利通过环形凸起3036,最终,环形凸起3036卡在连接杆302的缩小部3024处。如此,操控件303还是既可以拉着连接杆302上下移动,又可以独立转动。

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02与操控件303之间的连接处还可以是如图47、48所示结构。如图47、48所示,操控件303沿其中心轴线设有一个管孔3037,管孔3037于靠近操控件303下端的位置设有一个隔板3038,隔板3038中心设有一个通孔3039。连接杆302的上端为一截直杆,直杆上端设有一个螺孔3027。组装时,先将连接杆302上端的直杆从下向上插入到管孔3037中,然后,将一个带圆柱体螺钉023从上向下固定安装到连接杆302的上端。操控件303与带圆柱体螺钉023之间可独立转动。如此,操控件303还是既可以拉着连接杆302上下移动,又可以独立转动。

为表述方便,本实用新型将图7、图11、图47中所示连接杆与操控件之间的这类连接方式,即操控件既可以拉着连接杆上下移动,又可以相对于连接杆独立转动的连接方式,统称为可独立转动连接,将如同图7、图11、图47中所示连接杆上端的结构及与之类似的结构统称为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将如同图7、图11、图47中的所示操控件上与连接杆上端相配合的结构及与之类似的结构统称为可独立转动连接管头。

本实施例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的使用方法如下。参照图4所示,当前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电风扇以第一固定柱101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摇头。此时,连接杆302的环形阻挡部3023位于抵住或略高于导向管洞3041上端的位置,而挡位柱3061正好卡在挡位槽3031靠上方的水平走向槽中。当需要调节摇头角度时,先转动操控件303,使挡位柱3061进入到挡位槽3031的竖直走向槽中,然后,持续上拉操控件303,直至完成电风扇摇头角度的转换、连接板夹持件301的连接部3013向上移动至抵住导向管洞3041下端而连接杆302无法继续向上移动时,转动操控件303,使得挡位柱3061进入到挡位槽3031靠下方的水平走向槽中。此后,电风扇以第二固定柱102所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摇头。当需要调回以第一固定柱101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摇头时,则转动操控件303,下压操控件303,至完成摇头角度转换、且操控件303无法继续向下移动时,转动操控件303,使挡位柱3061进入到挡位槽3031靠上方的水平走向槽中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给出了二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3,二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第一固定柱101的下端设有一截螺杆103,其上端则有一截倒角段1011,其顶端还设有十字形槽。第一固定柱101通过螺杆103固定在第一安装柱010上端。第二固定柱102位于第一固定柱101侧上方,其下端设有一截倒角段1021,其上端与一水平横置的固定柱连接杆107一端固定相连,并通过该固定柱连接杆107固定在支撑座的第二安装柱011上端。固定柱连接杆107与第二安装柱011相连接端设有一个矩形通孔1071,第二安装柱011顶端相应地设有一个矩形连接端0111,矩形通孔1071套在矩形连接端0111上,由螺钉108实现两者固定连接。

如图13所示,连接板件包括连接板201和连接管202,连接板201与连接管202固定连接,连接板件通过连接管202套在运动柱上。连接板201上设有分别与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相对应的第一固定柱连接孔2012、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

结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2,介绍一下对于两挡调节(即有两个摇头角度)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如何确定两根固定柱的安装位置,以及连接板上的固定柱连接孔、运动柱连接孔及轨迹槽。

首先,设定以A、C、D分别代表支撑管的中心轴线、摇头转动轴的中心轴线、运动柱的中心轴线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点,设A、C之间的距离为|AC|,C、D之间距离为|CD|。设电风扇所要达到的两个摇头角度为θ1、θ2,并且θ1大于θ2。

如图20所示,建立XAY直角坐标系,A点为原点。然后,以A点为圆心,以|AC|为半径做圆Rc。之后,做出两个角∠C1AC4和∠C2AC3,使得∠C1AC4=θ1,∠C2AC3=θ2,并且X轴的正半轴为∠C1AC4和∠C2AC3的角平分线。之后,分别以C1、C2、C3、C4为圆心,以|CD|为半径做出四个小圆。然后,做两个圆Rb1、Rb2,使得圆Rb1满足与圆C1相外切,与圆C4相内切;圆Rb2满足与圆C2相外切,与圆C3相内切。B1、B2分别为圆Rb1、圆Rb2的圆心。

满足与圆C1相外切,并与圆C4相内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是一条双曲线中开口向Y轴负方向的一支,该双曲线以C1、C4为焦点,其实轴长为|CD|的二倍。以Y轴和线段AC4截取所述圆心轨迹可得到一截曲线,在这截曲线上选取一点作为B1点,然后画出圆Rb1。类似的,满足与圆C2相外切,并与圆C3相内切的圆的圆心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中开口向Y轴负方向的一支,该双曲线以C2、C3为焦点,其实轴长为|CD|的二倍。以Y轴和线段AC3截取该圆心轨迹,然后在得到的曲线上选取一点作为B2点,由此画出圆Rb2。

两挡调节的支撑座与图20所示的对应关系:A点对应着支撑管的中心轴线在投影面的投影点,B1、B2对应着两根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投影面的投影点。对照着图5、图20来说,B1、B2分别对应着第一固定柱101和第二固定柱102的中心轴线在投影面的投影点,确定了A、B1、B2的位置关系就确定了第一固定柱101和第二固定柱102相对于支撑管006的安装位置。

为表述方便,电风扇绕着某根固定柱的摇头过程将被称之为电风扇绕该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投影面的投影点的摇头过程,例如,电风扇绕着第一固定柱101的摇头过程将被称之为电风扇绕B1的摇头过程。圆Rc为电风扇摇头过程中C点的运动轨迹所在的圆,圆Rb1、Rb2分别为电风扇绕B1、B2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所在的圆。

下面继续介绍如何确定两挡连接板的固定柱连接孔、运动柱连接孔及轨迹槽。

如图21所示,在Y轴(图21是在图20基础上将图20中的X轴、Y轴、圆C1、C2、C3、C4、线段AC1、AC2、AC3、AC4隐去了,故可参看图20中的Y轴)右侧以|CD|为半径画圆D1、D4,使得圆D1、D4的圆心D1点、D4点在圆Rb1上,并且,圆D1与圆Rc相内切,圆D4与圆Rc相外切。相似的,在Y轴右侧以|CD|为半径画圆D2、D3,使得圆D2、D3的圆心D2点、D3点在圆Rb2上,并且,圆D2与圆Rc相内切,圆D3与圆Rc相外切。画线段B1D1、B1D0、B1D4、B2D2、B2D0、B2D3,其中,D0为圆Rb1和圆Rb2位于Y轴右侧的交点。劣弧D1D4代表电风扇绕B1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劣弧D2D3代表电风扇绕B2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D0是D点的两个运动轨迹的交点,电风扇摇头角度的转换就发生在D点位于D0处时。

参看图4,分析可知,若从连接板201上观察,当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时,第二固定柱102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201上的投影在绕第一固定柱连接孔101的圆心做反向转动;当连接板201绕第二固定柱102转动时,第一固定柱101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201上的投影在绕第二固定柱连接孔102的圆心做反向转动。有了这种分析便可进行下面的步骤。

如图22所示(图22是在图21基础上隐去了圆Rc、Rb1、Rb2、D1、D2、D3、D4),测出角度∠D1B1D0、∠D0B1D4,射线B1D1可由射线B1D0绕B1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1B1D0得到,射线B1D4可由射线B1D0绕B1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0B1D4得到,据此,将射线B1B2绕B1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1B1D0得到射线B1L4,将射线B1B2绕B1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0B1D4得到射线B1L3,然后,以B1点为圆心,以线段B1B2长度为半径,画出经过B2点的圆弧L3L4,圆弧L3L4的两个端点分别位于射线B1L3、B1L4上。

如图22所示,测出角度∠D2B2D0、∠D0B2D3,射线B2D2可由射线B2D0绕B2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2B2D0得到,射线B2D3可由射线B2D0绕B2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0B2D3得到,据此,将射线B2B1绕B2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2B2D0得到射线B2L2,将射线B2B1绕B2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0B2D3得到射线B2L1,然后,以B2点为圆心,以线段B1B2长度为半径,画出经过B1点的圆弧L1L2,圆弧L1L2的两个端点分别位于射线B2L1、B2L2上。

两挡的连接板与图22所示的对应关系是:B1、B2为连接板上两个固定柱连接孔的圆心,D0为运动柱连接孔的圆心(有连接管时,D0对应着连接管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圆心为B1、B2的固定柱连接孔分别对应着B1、B2所对应的固定柱。在电风扇绕B1摇头过程中,B2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3L4。在电风扇绕B2摇头过程中,B1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1L2。对照着图5、6、22来说,第一轨迹槽2014的形状可这样确定:选取一个比第一细小杆105的直径大、比第二固定柱的倒角段1021的最小直径小的值,以该值为直径做一个圆面,令该圆面的圆心沿着第二固定柱102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201上的投影轨迹运动,即沿着圆弧L3L4运动,该圆面所扫过的区域即为第一轨迹槽2014。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给出了实现三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14、15,三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4、15所示,支撑座005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和第三固定柱109。第二固定柱102下端连接有第一细小杆105,并通过第一细小杆105可拆卸性的固定在支撑座005上。第三固定柱109下端连接有第二细小杆110,并通过第二细小杆110可拆卸性的固定在支撑座005上。第三固定柱109位于第二固定柱102侧上方,第二固定柱102位于第一固定柱101侧上方。第一固定柱101的上端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1011,第二固定柱102的上端和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1022、1021,第三固定柱109的下端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1091。第一固定柱的倒角段1011与第二固定柱下端的倒角段1021处在相同高度位置,即倒角段1011的上端与倒角段1021的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倒角段1011的下端与倒角段1021的下端也处在同一高度。第二固定柱上端的倒角段1022与第三固定柱109下端的倒角段1091处在相同高度位置。第三固定柱109顶端还设有一个圆柱形帽体104。第一固定柱101顶端、第二固定柱102顶端和圆柱形帽体104顶端各设有方便安装的十字形槽。

如图14、15所示,连接板件为一块平板型连接板201,连接板201上设有运动柱连接孔2011、第一轨迹槽2014、第二轨迹槽2016,以及分别与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第三固定柱109相对应的第一固定柱连接孔2012、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第三固定柱连接孔2015,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与第一轨迹槽2014相连通,第三固定柱连接孔2015与第二轨迹槽2016相连通。第一轨迹槽2014的宽度可供第一细小杆105穿过,但不允许第二固定柱102下端的倒角段1021和上端的倒角段1022进入其中。第二轨迹槽2016的宽度可供第二细小杆110穿过,但不允许第三固定柱109下端的倒角段1091进入其中。第一轨迹槽2014与第一细小杆105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105不阻碍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第二轨迹槽2016与第二细小杆110相配合,使得第二细小杆110不阻碍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以及绕第二固定柱102转动。如图11所示,还给出了一种优选的三挡调节的挡位槽303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给出了实现三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16、17,三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对比图14、16所示,两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是相同的,区别在于第三固定柱109。对比图13、16所示,图16中的第三固定柱109与图13中的第二固定柱102的安装方式相同。在图16、17所示支撑座、连接板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三根固定柱的倒角段的高度位置关系与图14、15中所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相同,故不再赘述。如图16、17所示,连接板件为一块平板型连接板201,连接板201上设有运动柱连接孔2011、第一轨迹槽2014,以及分别与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第三固定柱109相对应的第一固定柱连接孔2012、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第三固定柱连接孔2015,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与第一轨迹槽2014相连通。第一轨迹槽2014的宽度满足:能供第一细小杆105穿过,但不允许第二固定柱102下端的倒角段1021和上端的倒角段1022进入其中。第一轨迹槽2014与第一细小杆105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105不阻碍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

结合实施例3和4,介绍一下对于三挡调节(即有三个摇头角度)的摇头角度调节机构,如何确定三根固定柱的安装位置,以及连接板上的固定柱连接孔、运动柱连接孔及轨迹槽。

首先,设A、C、D、|AC|、|CD|所代表的意义与两挡的相同,并设电风扇所要达到的三个摇头角度为θ1、θ2、θ3,且θ1大于θ2,θ2大于θ3。如图23所示,建立XAY直角坐标系,A点为原点。然后,依照与两挡时相同的方法,画出圆Rc、Rb1、Rb2、Rb3,其中,圆Rb1对应摇头角度θ1,圆Rb2对应摇头角度θ2,圆Rb3对应摇头角度θ3。圆Rc、Rb1、Rb2、Rb3分别以A点、B1点、B2点、B3点为圆心。圆Rc为电风扇摇头过程中C点的运动轨迹所在的圆,圆Rb1、Rb2、Rb3分别为电风扇绕B1、B2、B3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所在的圆。

三挡的支撑座与图23所示的对应关系:A点对应着支撑管的中心轴线在投影面的投影点,B1、B2、B3对应着三根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投影面的投影点。

下面继续介绍如何确定三挡连接板的固定柱连接孔、运动柱连接孔及轨迹槽。

如图23所示,采用与两挡时相同的方法,找出位于Y轴右侧的D1、D2、D3、D6、D7、D8,其中,D1、D2、D3分别位于圆Rb1、Rb2、Rb3上,并且,若分别以D1、D2、D3为圆心,以|CD|为半径做圆,则各圆均与圆Rc相内切;D8、D7、D6分别位于圆Rb1、Rb2、Rb3上,并且,若分别以D8、D7、D6为圆心,以|CD|为半径做圆,则各圆均与圆Rc相外切。画线段B1D1、B1D4、B1D8、B2D2、B2D4、B2D5、B2D7、B3D3、B3D5、B3D6,其中,D4为圆Rb1和圆Rb2位于Y轴右侧的交点,D5为圆Rb2和圆Rb3位于Y轴右侧的交点。劣弧D1D8代表电风扇绕B1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劣弧D2D7代表电风扇绕B2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劣弧D3D6代表电风扇绕B3摇头过程中D点的运动轨迹。

如图24所示(图24是在图23基础上隐去了X轴、Y轴及圆Rc、Rb1、Rb2、Rb3),测出角度∠D1B1D4、∠D4B1D8,射线B1D1可由射线B1D4绕B1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1B1D4得到,射线B1D8可由射线B1D4绕B1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4B1D8得到,据此,将B2点绕B1顺时针旋转角度∠D1B1D4得到圆弧B2L10,将B2点绕B1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4B1D8得到圆弧B2L3;将B3点绕B1顺时针旋转角度∠D1B1D4得到圆弧B3L8,将B3点绕B1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4B1D8得到圆弧B3L5。

如图24所示,测出角度∠D2B2D4、∠D4B2D7,射线B2D2可由射线B2D4绕B2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2B2D4得到,射线B2D7可由射线B2D4绕B2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4B2D7得到,据此,将B1点绕B2顺时针旋转角度∠D2B2D4得到圆弧B1L2,将B1点绕B2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4B2D7得到圆弧B1L11;将B3点绕B2顺时针旋转角度∠D2B2D4得到圆弧B3L7,将B3点绕B2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4B2D7得到圆弧B3L6。

如图24所示,测出角度∠D4B2D5,射线B2D5可由射线B2D4绕B2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4B2D5得到,据此,将B1点绕B2逆时针旋转角度∠D4B2D5得到圆弧B1N1,将B3点绕B2逆时针旋转角度∠D4B2D5得到圆弧B3N3。显然,圆弧B1N1属于圆弧L2L11的一部分,圆弧B3N3属于圆弧L6L7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选取不同的B1点、B2点、B3点,圆Rb1和圆Rb2位于Y轴右侧的交点、圆Rb2和圆Rb3位于Y轴右侧的交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可能会出现D5位于D4的左上方或者D5与D4相重合的情况。当D5位于D4左上方时,N3点由B3点绕B2顺时针旋转角度∠D4B2D5得到,N1点由B1点绕B2顺时针旋转角度∠D4B2D5得到;当D5与D4相重合时,B3点即为N3点,B1点即为N1点。

如图24所示,测出角度∠D3B3D5、∠D5B3D6,射线B3D3可由射线B3D5绕B3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3B3D5得到,射线B3D6可由射线B3D5绕B3点顺时针旋转角度∠D5B3D6得到,据此,将N1点绕N3顺时针旋转角度∠D3B3D5得到圆弧N1L1,将N1点绕N3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5B3D6得到圆弧N1L12;将B2点绕N3顺时针旋转角度∠D3B3D5得到圆弧B2L4,将B2点绕N3点逆时针旋转角度∠D5B3D6得到圆弧B2L9。

三挡的连接板与图24所示的对应关系是:B1、B2、N3为连接板上三个固定柱连接孔的圆心,D4为运动柱连接孔的圆心(有连接管时,D4对应着连接管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圆心为B1、B2、N3的固定柱连接孔分别对应着B1、B2、B3所对应的固定柱。在电风扇绕B1摇头过程中,B2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3L10,B3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5L8。在电风扇绕B2摇头过程中,B1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2L11,B3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6L7。在电风扇绕B3摇头过程中,B1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1L12,B2所对应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为圆弧L4L9。在确定了各固定柱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板上的投影轨迹后,可参照两挡确定轨迹槽的方法确定三挡的轨迹槽,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一种电风扇摇头角度调节机构,给出了实现四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18、19,四挡调节的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8、19所示,支撑座005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第三固定柱109和第四固定柱111,第二固定柱102位于第一固定柱101侧上方,第三固定柱109位于第二固定柱102侧上方,第四固定柱111位于第三固定柱109侧上方。第一固定柱101可拆卸性的固定在支撑座005上,第二固定柱102通过其下端连接的第一细小杆105可拆卸性的固定在支撑座005上。第四固定柱111可拆卸性的固定在形固定柱连接杆112的一个端部下方,第三固定柱111通过其上端连接的第二细小杆110可拆卸性的固定在形固定柱连接杆112的另一个端部下方。形固定柱连接杆112通过其中部的通孔1121套装在支撑座的安装柱012上端,并由螺母113进行固定。第一固定柱101的上端、第二固定柱102的上端和下端、第三固定柱109的上端和下端、第四固定柱111的下端各设有倒角而成的倒角段。第一固定柱101上端的倒角段1011与第二固定柱102下端的倒角段1021处在相同高度位置,第二固定柱102上端的倒角段1022与第三固定柱109下端的下倒角段1091处在相同高度位置,第三固定柱109上端的上倒角段1092与第四固定柱111下端的倒角段1111处在相同高度位置。如图18、19所示,连接板件为一块平板型连接板201,连接板201上设有运动柱连接孔2011、第一轨迹槽2014、第二轨迹槽2016,以及分别与第一固定柱101、第二固定柱102、第三固定柱109、第四固定柱111相对应的第一固定柱连接孔2012、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第三固定柱连接孔2015、第四固定柱连接孔2017,第二固定柱连接孔2013与第一轨迹槽2014相连通,第三固定柱连接孔2015与第二轨迹槽2016相连通。第一轨迹槽2014的宽度可供第一细小杆105穿过,但不允许第二固定柱102下端的倒角段1021和上端的倒角段1022进入其中。第二轨迹槽2016的宽度可供第二细小杆110穿过,但不允许第三固定柱109下端的下倒角段1091和上端的上倒角段1092进入其中。第一轨迹槽2014与第一细小杆105相配合,使得第一细小杆105不阻碍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第二轨迹槽2016与第二细小杆110相配合,使得第二细小杆110不阻碍连接板201绕第四固定柱111转动。

对于本实用新型摇头角度调节机构而言,它是通过上下移动连接板来完成摇头角度的切换的,而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就是为控制连接板的上下移动而设计的,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控制连接板的上下移动:第一种是直接控制连接板件上下移动;第二种是通过控制偏心块上下移动,间接控制连接板件上下移动;第三种是通过控制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间接控制连接板件上下移动;对于第三种途径,它又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第一种是摇头齿轮与摇头转动轴固定连接,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时,摇头齿轮一并上下运动;第二种是摇头齿轮与摇头转动轴之间并不固定,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时,摇头齿轮保持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不变。

下面结合实施例6~14详细说明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由于支撑座和连接板件可与各不同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进行组合,而上面已对支撑座和连接板件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故下文将不再详细描述支撑座和连接板件。同时,在下文中,若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某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某些部件已在其它实施例中给出过详细描述,那么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将不再重复描述。

对于第一种途径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其包括连接板件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根据连接单元的不同,第一种途径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又可分为带连接弹簧的和不带连接弹簧的两种。

实施例6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一种途径、连接单元为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如图25、26、27所示,移动导向单元304设置在齿轮箱座0021上,移动导向单元304具有一导向管洞3041,连接单元安装在导向管洞3041中。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弹簧308、上连接杆309、下连接杆307,连接弹簧308的上端与上连接杆309相连,其下端与下连接杆307相连。具体来说,下连接杆307上端和上连接杆309下端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连接弹簧308的弹簧连接部3080,两个弹簧连接部3080的形状相同。弹簧连接部3080呈直管状,直管上设有环形径向凸起30801,连接好连接弹簧308后,弹簧连接部3080上的环形径向凸起30801卡住连接弹簧308的密圈3081,防止连接弹簧308脱落。

如图25、26、27所示,上连接杆309于靠近其弹簧连接部3080上端处设有径向凸出的限位凸部3091,其上端设有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的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导向管洞3041内壁上设有将上连接杆309的限位凸部3091限制在一定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的限位槽3044和引导限位凸部3091从导向管洞3041外进入到限位槽3044中的引导槽3043、3045。如图26所示,限位槽3044是一条其上端靠近导向管洞3041上端的竖直走向的槽。引导槽则包括一条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和一条水平走向的引导槽3043。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的下端与导向管洞3041下方空间相连通,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的上端与水平走向的引导槽3043的一端相连通,水平走向的引导槽3043的另一端与限位槽3044的中部相连通。如图27所示,下连接杆307上设有轴向分布的径向凸起3071,其下端通过螺钉305与连接板夹持件301固定连接。

限位凸部3091与限位槽3044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309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这对于顺利地将操控件303安装到上连接杆309上端以及避免错误操作对连接弹簧308造成损坏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和凸起3071相配合,使得下连接杆307只可于导向管洞3041中上下移动,而无法转动。对于限位凸部、限位槽、引导槽,还可类比挡位柱与挡位槽,将限位槽和引导槽设置在上连接杆上,而将限位凸部设置在导向管洞内壁上。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如图25所示情形下,连接板201绕第一固定柱101转动,上连接杆309的限位凸部3091位于限位槽3044最下端的位置,而挡位柱正好卡在挡位槽靠上方的水平走向槽中。调节摇头角度时,先转动操控件303,使挡位柱进入到挡位槽的竖直走向槽中,然后,上拉并转动操控件303,使挡位柱进入到挡位槽靠下方的水平走向槽中即可。完成这一操作后,摇头角度通常并不会立即实现转换。此时,连接弹簧308处于拉伸状态,它对下连接杆307持续施加一个向上的拉力,使得连接板夹持件301夹持着连接板201向上移动,直至连接板201绕之转动的固定柱发生切换,连接板201上移,连接弹簧308才又恢复一般状态。当需要调回以第一固定柱101对应的摇头角度进行摇头时,则转动操控件303,下压并回转操控件303,使挡位柱卡入挡位槽靠上方的水平走向槽即可。同理,完成这一操作后,摇头角度通常也并不会立即实现转换。此时,连接弹簧308处于压缩状态,它对下连接杆307持续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直至连接板201完成所绕固定柱的切换,连接板201下移,连接弹簧308才恢复一般状态。

实施例7

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一种途径、连接单元为不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如图28、29所示,偏心块003固定安装在同步电机014的输出轴下端,连接板件安装在偏心块003上的运动柱0071上。连接板夹持件301夹持着连接板201,并固定在连接杆302下端。如图29所示,移动导向单元304为一根导向管,导向管下端固定连接有一块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两个通孔,并由两根螺钉310将安装板固定在支架015上。导向管中形成有导向管洞3041,导向管洞3041中设有与连接杆302的径向凸块3022相配合的径向凹槽3042,使得连接杆302能在导向管洞3041中上下移动一段距离,但无法转动。连接杆302上端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

实施例8

如图30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一种途径、连接单元为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参看图27、30,本实施例的连接单元也包括下连接杆307、连接弹簧308、上连接杆309,连接弹簧308的下端与下连接杆307上端相连,其上端与上连接杆309下端相连。下连接杆307上设有轴向分布的径向凸起3071,上连接杆309上设有径向凸出的限位凸部3091。如图30、31所示,移动导向单元304为一根导向管,导向管下端固定连接有一块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两个通孔,并由两根螺钉310将安装板固定在支架015上。导向管中形成有导向管洞3041,导向管洞3041内壁上设有将限位凸部3091限制在一定高度区间内移动的限位槽3044和引导限位凸部3091从导向管洞3041下方进入到限位槽3044中的引导槽。如图31所示,限位槽3044是一条其上端靠近导向管洞3041上端的竖直走向的槽,引导槽则包括一条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和一条水平走向的引导槽3043,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的下端与导向管洞3041下方的空间相连通,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的上端与水平走向的引导槽3043的一端相连通,水平走向的引导槽3043的另一端与限位槽3044的中部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的导向管洞其实与实施例6中的导向管洞的形状是一样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9~12,介绍通过控制偏心块上下移动,间接控制连接板件上下移动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这类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偏心块、偏心块夹持单元、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根据连接单元的不同,这类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又可分为带连接弹簧的和不带连接弹簧的两种。

实施例9

如图32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二种途径、连接单元为不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如图32、33、35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板件为一块平板型连接板201,连接板201安装在带圆柱体螺钉007的圆柱体0071上,带圆柱体螺钉007则固定在偏心块003的下方。偏心块003上设有供摇头转动轴016插入的联接孔0033,联接孔0033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形状,相配合地,摇头转动轴016插入联接孔0033中部分0161的横截面也为非圆形形状。偏心块003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016转动的同时沿着摇头转动轴016上下移动,移动过程中,摇头转动轴016的下端始终在偏心块003的联接孔0033中而不会从偏心块003下端伸出来。较优选的是,本实施例中摇头转动轴016插入联接孔0033中部分0161为花键轴,而联接孔0033为相应的花键孔。

如图32、35所示,偏心块夹持单元311具有一个“U”形夹持口3111,偏心块003上设有一个与“U”形夹持口3111相配合的夹持部0032,夹持部0032呈哑铃状。偏心块夹持单元311能够夹持着偏心块003沿着摇头转动轴016轴向上下移动,但又不会阻碍偏心块003随着摇头转动轴016转动。

如图35所示,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302,连接杆302的下端与偏心块夹持单元311固定连接,连接杆302上端为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的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如图32所示,移动导向单元304设置在齿轮箱座0021上,移动导向单元304具有一导向管洞3041(图32中未示出导向管洞,其形状可参看图9所示),连接杆302安装在导向管洞3041中,并可于导向管洞3041中上下移动。位于导向管洞3041上方的连接杆302上还设有阻挡部3025,用于阻止连接杆302上端进入导向管洞3041。为了能安装上连接杆302,导向管洞3041中设有供阻挡部3025从下向上穿过的径向凹槽3042。阻挡部3025与径向凹槽3042应这样配合,即当连接杆302装配好后,径向凹槽3042并不处在阻挡部3025正下方位置。

要使本实施例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能正常使用,则摇头转动轴在竖直方向上须是不可移动的。对于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实现摇头转动轴在竖直方向上不可移动的方式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是用一固定物抵住与摇头齿轮的上方,同时令摇头齿轮向下抵住齿轮箱座,从而使得摇头转动轴无法上下移动;第二类是在摇头转动轴向下伸出齿轮箱座的部分上固定一个阻挡物,使阻挡物向上抵住齿轮箱座,而摇头齿轮则向下抵住齿轮箱座,从而使摇头转动轴无法上下移动。

如图32、33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第一类限制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的方式。如图33所示,齿轮箱盖0022的下方设置有一个圆弧形向下凸出部00221,向下凸出部00221的下底面抵着摇头齿轮017的上端面,摇头齿轮017下端面抵着齿轮箱座0021。图34还给出了第二类限制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的具体方式。如图34所示,摇头转动轴016在其向下伸出齿轮箱座0021的部分上设有一截带螺纹段0162,带螺纹段0162上安装有一个螺母0163,螺母0163的上端面向上抵着齿轮箱座0021,而摇头齿轮017向下抵着齿轮箱座0021,如此就使得摇头转动轴016无法上下移动。

实施例10

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齿轮箱传动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二种途径、连接单元为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如图36、37所示,移动导向单元304设置在齿轮箱座0021上,移动导向单元304具有一导向管洞3041(图36中未示出导向管洞,其形状参看图26所示),连接单元安装在导向管洞3041中。连接单元包括下连接杆307、连接弹簧308和上连接杆309。下连接杆307的上端与连接弹簧308的下端相连,其下端与偏心块夹持单元311固定连接。上连接杆309的下端与连接弹簧308的上端相连,其上端设有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的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上连接杆309于靠近其弹簧连接部上端处设有径向凸出的限位凸部3091,相应地,参照26所示,导向管洞3041内壁上设有限位槽3044和引导槽。限位凸部3091与限位槽3044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309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

实施例11

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二种途径、连接单元为不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如图38所示,连接单元为一连接杆302,连接杆302的下端与偏心块夹持单元311固定连接,其上端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移动导向单元304为一根导向管,导向管下端固定连接有一块安装板,安装板通过两根螺钉固定在支架015上。导向管中形成有一导向管洞,连接杆302安装在导向管洞中,并可于导向管洞中上下移动。位于导向管洞上方的连接杆302上还设有阻挡部3025,用于阻止连接杆302上端进入导向管洞3041。为了能安装上连接杆302,导向管洞中设有供阻挡部3025从下向上穿过的径向凹槽3042。当连接杆302装配好后,径向凹槽3042并不处在阻挡部3025正下方位置。位于导向管洞下方的连接杆302上还设有一环形限制部3026,环形限制部3026和阻挡部3025共同将连接杆302的上下移动限制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

实施例12

如图39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应用在独立同步电机型电风扇上,且为第二种途径、连接单元为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参看图37、39,本实施例的连接单元包括下连接杆307、连接弹簧308、上连接杆309。连接弹簧308的上端与上连接杆309下端相连,其下端与下连接杆307的上端相连。下连接杆307下端与偏心块夹持单元311固定连接,上连接杆309的上端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上连接杆309上还设有径向凸出的限位凸部3091。参看31、39,本实施例的移动导向单元304为一根可拆卸性固定在支架015上的导向管,导向管中形成有一导向管洞3041,连接单元安装在导向管洞3041中。导向管洞3041内壁上设有限位槽3044和引导槽3043、3045。

对于第三种途径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即通过控制摇头转动轴上下移动,间接控制连接板件上下移动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其优选方案是包括偏心块、摇头转动轴、连接单元、移动导向单元、操控单元和卡位单元。根据连接单元的不同,这类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优选方案又可分为带连接弹簧的和不带连接弹簧的两种。

下面结合实施例13、14,介绍这类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优选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3

如图40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三种途径,且连接单元不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如图40、41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板件为一块平板型连接板201,连接板201套装在带圆柱体螺钉007的圆柱体0071上,带圆柱体螺钉007则固定在偏心块003的下方。偏心块003上底面设有与摇头转动轴016下端的切边柱头0164相配合的销孔0034,切边柱头0164插入销孔0034后,用螺钉018拧入切边柱头0164下端的螺孔中,实现摇头转动轴016与偏心块003固定连接。摇头转动轴016从摇头齿轮017中心穿过,两者之间固定连接。摇头齿轮017与传动齿轮019相啮合,传动齿轮019固定在传动齿轮轴020上。传动齿轮轴020于传动齿轮019上方设有一截膨大段0201,膨大段0201外侧套着与电动机后端的蜗杆相啮合的蜗轮021。

如图40、41所示,传动齿轮019的上、下端面间的距离比摇头齿轮017上、下端面间的距离大,摇头齿轮017能够在随摇头转动轴016上下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传动齿轮019相啮合状态。位于摇头齿轮017上方的摇头转动轴016分成了两段,其中,位于下方的一段为直径较大段0165,位于上方的一段为直径较小段0166,直径较小段0166的顶端为一个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直径较小段0166可穿过齿轮箱盖0022,伸出到齿轮箱盖0022上方,而直径较大段0165无法穿过齿轮箱盖0022。连接单元为一连接件312,其上端为一个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其下端为一个可独立转动连接管头,其侧身上还设有径向凸出的凸部3121。摇头转动轴016上端穿过齿轮箱盖0022,伸出到齿轮箱盖0022上方,并与连接件312下端可独立转动连接,连接件312上端与操控件303下端可独立转动连接。移动导向单元304为固定在齿轮箱盖0022上的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之间形成有一间隙,连接件312的凸部3121卡在该间隙中,使得连接件312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但无法转动。

实施例14

如图42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三种途径,且连接单元带连接弹簧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参看图31、42、43,本实施例的移动导向单元304为一根可拆卸性固定在齿轮箱盖0022上的导向管,导向管中形成有一导向管洞3041,连接单元安装在导向管洞3041中。连接单元包括下连接件313、连接弹簧308、上连接杆309。连接弹簧308的上端与上连接杆309下端相连,其下端与下连接件313上端相连。上连接杆309上设有径向凸出的限位凸部3091,其上端设有与操控件303可独立转动连接的可独立转动连接柱头。下连接件313上设有径向凸起3131,其下端与摇头转动轴016上端可独立转动连接。导向管洞3041内壁上设有限位槽3044和引导槽3043、3045。限位凸部3091与限位槽3044相配合,使得上连接杆309只能在一确定的高度区间内上下移动。同时,竖直走向的引导槽3045和下连接件313的径向凸起3131相配合,使得下连接件313只可于导向管洞3041中上下移动,而无法转动。

对于上述第三种途径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可以去掉其连接单元和移动导向单元,得到另一种技术方案,该方案中摇头转动轴的下端与偏心块固定连接,其上端竖直贯穿齿轮箱,并与操控单元相连接。如图40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13中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只要去掉移动导向单元304和连接件312,将操控件303与摇头转动轴016上端相连接,即可获得该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类方案中,摇头转动轴的转动方向应是使得挡位柱从挡位槽的竖直走向槽进入水平走向槽的方向。

对于第三种途径的连接板移动控制装置,它的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除了可以是固定连接外,还可以是活动连接。图44、45、46给出了摇头转动轴与摇头齿轮之间活动连接的一种具体连接方式。如图44、45、46所示,摇头转动轴016上设有一膨大部0167,膨大部0167的横截面是一个矩形。摇头齿轮017中部上方固定有一截圆管022,圆管022内设有与摇头转动轴016的膨大部0167相配合的矩形孔0221。摇头齿轮017底部中心设有一个可供位于膨大部0167下方的摇头转动轴016穿过,而不允许膨大部0167穿过的圆孔0171。摇头转动轴016安装在圆管022中。摇头转动轴016能够在随摇头齿轮017转动的同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安装到齿轮箱中后,圆管022的上端面抵着齿轮箱盖,摇头齿轮017的下端面抵着齿轮箱座,因此,摇头齿轮017在竖直方向不可移动。

价值度评估

技术价值

经济价值

法律价值

0 0 0

63.0

0 50 75 100
0~50 50~75 75~100 价值较低 中等价值 价值较高

专利价值度是通过科学的评估模

型对专利价值进行量化的结果,

基于专利大数据针对专利总体特

征指标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对

待评估专利进行高效、智能化的

分析,从技术、经济和法律价值

三个层面构建专利价值评估体

系,可以有效提升专利价值评估

的质量和效率。

总评:63.0


该专利价值中等 (仅供参考)

        该专利的技术、经济、法律价值经系统自动评估后的总评得分处于平均水平,可以重点研究利用其技术价值,根据法律价值的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使用借鉴方式。
        本专利文献中包含【1 个独立权利要求】、【14 个实施例】、【4 个技术分类】,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上述指标的数值越大可以反映出所述专利的技术保护及应用范围越广。 【同族专利2 个】一般而言同族专利越多,其所覆盖的地域范围越广,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 【专利权的维持时间5 年】专利权的维持时间越长,其价值对于权利人而言越高。

技术价值    35.0

该指标主要从专利申请的著录信息、法律事件等内容中挖掘其技术价值,专利类型、独立权利要求数量、无效请求次数等内容均可反映出专利的技术性价值。 技术创新是专利申请的核心,若您需要进行技术借鉴或寻找可合作的项目,推荐您重点关注该指标。

部分指标包括:

授权周期(发明)

10 个月

独立权利要求数量

1 个

从属权利要求数量

24 个

说明书页数

21 页

实施例个数

14 个

发明人数量

1 个

被引用次数

0 次

引用文献数量

0 个

优先权个数

1 个

技术分类数量

4 个

无效请求次数

0 个

分案子案个数

0 个

同族专利数

2 个

专利获奖情况

保密专利的解密

经济价值    6.0

该指标主要指示了专利技术在商品化、产业化及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预期利益。 专利技术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专利技术的许可、转让、质押次数等指标均是其经济价值的表征。 因此,若您希望找到行业内的运用广泛的热点专利技术及侵权诉讼中的涉案专利,推荐您重点关注该指标。

部分指标包括:

申请人数量

1

申请人类型

个人

许可备案

0 次

权利质押

0 次

权利转移

0 个

海关备案

法律价值    22.0

该指标主要从专利权的稳定性角度评议其价值。专利权是一种垄断权,但其在法律保护的期间和范围内才有效。 专利权的存续时间、当前的法律状态可反映出其法律价值。故而,若您准备找寻权属稳定且专利权人非常重视的专利技术,推荐您关注该指标。

部分指标包括:

存活期/维持时间

5

法律状态

有权-审定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