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新型】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及系统

有权-审定授权 中国

申请号:
CN201820927335.1
专利权人:
邓代勇
授权公告日/公开日:
2018.12.21
专利有效期:
2018.06.14-2028.06.14
技术分类:
H02:发电、变电或配电
转化方式:
许可
价值度指数:
58.0分
价格:
¥66000.00
188 0

发布人

邓代勇 全自动无感边走边充电公路发明者

联系人邓代勇 全自动无感边走边充电公路发明者

13980328095
11482648@qq.com
11482648
13980328095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
  • 专利信息&法律状态
  • 专利自评
  • 专利技术文档
  • 价值度指数
  • 发明人阵容

著录项

申请号
CN201820927335.1
申请日
20180614
公开/公告号
CN208272680U
公开/公告日
20181221
申请/专利权人
[邓代勇]
发明/设计人
[邓代勇, 邓淋方]
主分类号
H02J7/00
IPC分类号
C12N 9/0008(2013.01) C12N 9/16
CPC分类号
C12N 9/0008(2013.01) C12N 9/16(2013.01)
分案申请地址
国省代码
四川(51)
颁证日
G06T1/00
代理人
[唐维虎]

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及系统。该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多个第一金属板和多个第二金属板,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构成一平面;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沿第一方向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且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沿第二方向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供电电源的一端,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供电电源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通有不同极性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平面供电装置,使得待充电设备能够在平面供电系统上进行移动充电,而无需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充电,提高了电子设备充电的灵活性。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20181221
法律状态 授权
法律状态信息 授权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数量(10

独立权利要求数量(2

1.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多个第一金属板和多个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构成一平面;

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沿第一方向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沿第二方向按照所述预设距离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的一端,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源为交流电源或直流稳压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通过电线进行串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通过电线进行串联连接。

6.一种平面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充电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平面供电装置;

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可充电电池、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

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分别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处于不同极性的金属板可移动连接,以实现对所述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金属板包括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的付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端与第二充电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金属板边长的奇数倍。

1.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多个第一金属板和多个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构成一平面; 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沿第一方向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沿第二方向按照所述预设距离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的一端,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源为交流电源或直流稳压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通过电线进行串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通过电线进行串联连接。 6.一种平面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充电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平面供电装置; 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可充电电池、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 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分别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处于不同极性的金属板可移动连接,以实现对所述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金属板包括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的付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端与第二充电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金属板边长的奇数倍。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最常用到的例如:手机、电脑、家电、电动汽车等,可以看出,每种电子设备都需要对其进行充电才能保证正常使用。

以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属于一种新能源汽车,需要固定在地面上的充电桩对其进行充电,在充电时,通过线头与线头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进行供电。因此,由于电动汽车在充电时需要找到固定的充电桩,停在充电桩旁边进行充电,等充电完成后才能够行驶,另外,一个充电桩在同一时间只能对一辆电动汽车充电,由于充电桩的数量远远少于电动汽车的数量,因此,当有多量电动汽车都需要进行充电时,就只能依次排队,因此,现有的充电方式对电动汽车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及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面供电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多个第一金属板和多个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构成一平面;

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沿第一方向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沿第二方向按照所述预设距离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的一端,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电源为交流电源或直流稳压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之间通过电线进行串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之间通过电线进行串联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面供电系统,包括:待充电设备和第一方面所述的平面供电装置;

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可充电电池、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

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分别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处于不同极性的金属板可移动连接,以实现对所述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金属板包括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的付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端与第二充电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金属板边长的奇数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通有不同极性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平面供电装置,使得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构成了电源的正负两极,当有待充电设备的一个充电端与第一金属板接触,另一个充电端与第二金属板接触时产生回路,且待充电设备能够在平面供电系统上进行移动充电,而无需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充电,提高了电子设备充电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该装置包括:供电电源101、多个第一金属板102和多个第二金属板 103,所述第一金属板102与所述第二金属板103构成一平面;

所述第一金属板102与所述第二金属板103沿第一方向按照预设距离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金属板102与所述第二金属板103沿第二方向按照所述预设距离间隔排列。

可以理解的是,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排列,且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列,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目的是为了绝缘,以免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接触导致短路。可选的,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 都为正方形,且边长相同。应当说明的是,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的形状和尺寸需要相同,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在间隔排列时,沿着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呈一个夹角,该夹角可以为任意的夹角,其中,可选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呈直角。

所述多个第一金属板102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101的一端,所述多个第二金属板103之间串联连接,并接入所述供电电源101 的另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将所有的第一金属板102串联起来然后与供电电源101 的一端连接,将所有的第二金属板103串联起来然后与供电电源101的另一端连接。应当说明的是,可以通过电线进行串联,也可以通过其他导电溶胶连接。供电电源101可以是直角稳压电源也可以是交流电源。当供电电源101是直流稳压电源时,第一金属板102与供电电源101的正极连接,第二金属板103与供电电源101的负极连接,如图1所示,此时第一金属板102上带有正电荷,第二金属板103上带有负电荷。若供电电源101是交流电,则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上所带的电荷是随时变化的,但是,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上所带的电荷极性是相反的。

当有待充电设备的两个充电端接触平面供电装置时,需要保证两个充电端中一个与第一金属板102接触连接,另一个与第二金属板103接触连接,因此,供电电源101、第一金属板102、待充电设备、第二金属板103 之间构成了回路,从而实现平面供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另外,待充电设备在移动过程中,也要尽量保证两个充电端处于不同电极极性的两个金属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通有不同极性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平面供电装置,使得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构成了电源的正负两极,当有待充电设备的一个充电端与第一金属板接触,另一个充电端与第二金属板接触时产生回路,且待充电设备能够在平面供电系统上进行移动充电,而无需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充电,并且所有处于该平面供电装置的电子设备均可以进行充电,实现了同时给多个或多种电子设备充电,提高了电子设备充电的灵活性。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 所示,包括待充电设备201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平面供电装置202,其中,

所述平面供电装置202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201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待充电设备201上的两个充电端与平面供电装置 202接触构成回路,实现平面供电装置202中的供电电源对待充电设备201 中的可充电电池2011进行充电。另外,待充电设备可以是电动汽车、手机、平板电脑、玩具汽车等可充电电子设备。

所述待充电设备201包括可充电电池2011、第一充电端2012和第二充电端201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充电端2012的一端与可充电电池的一端连接,第一充电端2012的另一端与平面供电装置202接触,第二充电端2013的一端与可充电电池20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充电端2013的另一端与平面供电装置202接触。因此第一充电端2012与第二充电端2013可以为碳刷,也可以是其他导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应当说明的是,待充电设备201还可以包括其他单元模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第一充电端2012和所述第二充电端2013分别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202中处于不同极性的金属板可移动连接,以实现对所述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金属板包括第一金属板102和第二金属板103。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待充电设备201的第一充电端2012和第二充电端2013应当与平面供电装置202中处于不同极性的金属板可移动连接,即,无论是在待充电设备静止充电还是移动充电,在第一充电端2012与第一金属板102接触连接时,第二充电端2013应与第二金属板103接触连接,同理,当第一充电端2012与第二金属板103接触连接时,第二充电端2013 应与第一金属板102接触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通有不同极性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平面供电装置,使得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构成了电源的正负两极,当有待充电设备的一个充电端与第一金属板接触,另一个充电端与第二金属板接触时产生回路,且待充电设备能够在平面供电系统上进行移动充电,而无需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充电,提高了电子设备充电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充电端和所述第二充电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平面供电装置中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预设距离。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平面供电装置中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之间留有预设距离的间隙,目的是为了防止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之间导通短路,因此与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接触连接的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的端头部分的尺寸应当小于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之间留有预设距离的间隙,这样一来,当第一充电端或第二充电端从第一金属板移动至第二金属板时,不会导致端头部分在间隙处将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导通,使得在待充电设备在移动时能够正常充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全桥整流电路2014,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01、第二二极管02、第三二极管03和第四二极管04;所述第一二极管01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0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02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0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03的阳极要所述第四二极管04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04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01的阳极连接;全桥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以实现对可充电电池2011进行充电。

所述第一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 01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0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端远离所述平面供电装置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02的阳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03的阴极连接;

所述可充电电池2011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01的阴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02的阴极连接,所述可充电电池的付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 03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04的阳极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待充电设备还包括有电容2015,该电容2015与可充电电池2011并联,设置电容的目的是,在待充电设备在平面供电装置上进行转弯时,可能会导致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与同一极性的金属板接触,此时供电电源会产生短路而不能给可充电电池充电,因此,当待充电设备转弯等操作导致电压瞬时消失时,为了能够持续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当电压瞬时消失时,电容进行放电操作以实现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充电端与第二充电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金属板边长的奇数倍。应当说明的是,若供电电源的电压过高,可以在供电电源和金属板之间设置变压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均为正方形为例,为了保证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分别处于不同极性的金属板上,在设定第一充电端与第二充电端之间的距离时,该距离应当是第一金属板或第二金属板边长的奇数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通有不同极性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平面供电装置,使得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构成了电源的正负两极,当有待充电设备的一个充电端与第一金属板接触,另一个充电端与第二金属板接触时产生回路,且待充电设备能够在平面供电系统上进行移动充电,而无需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充电,提高了电子设备充电的灵活性。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平面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5 所示:

在地面上设置有第一极性端子501和第二极性端子502,且第一极性端 501子和第二极性端子502间隔设置,所有的第一极性端子501接电源503 一端,所有的第二极性端子502接电源503的另一端,待充电设备504可以在地面上行驶也可以停止在地面上,从待充电设备504的可充电电池处引出两个充电端,即第一充电端505和第二充电端506,第一充电端505和第二充电端506均通过金属片与地面接触,且金属片的边长小于第一极性端子501和第二极性端子502之间的间隙。应当说明的是,第一极性端子 501和第二极性端子502可以为很小的金属圆点。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在电动车上,让电动车能在平面供电装置上充电,且不受自由前行、转弯、倒车的影响,不需要改变原有的驾驶技术。另外,在平面供电装置上的物体均可以连续有效的接受电能供给,实现一个电源同时给多个或多种电器使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 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价值度评估

技术价值

经济价值

法律价值

0 0 0

58.0

0 50 75 100
0~50 50~75 75~100 价值较低 中等价值 价值较高

专利价值度是通过科学的评估模

型对专利价值进行量化的结果,

基于专利大数据针对专利总体特

征指标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对

待评估专利进行高效、智能化的

分析,从技术、经济和法律价值

三个层面构建专利价值评估体

系,可以有效提升专利价值评估

的质量和效率。

总评:58.0


该专利价值中等 (仅供参考)

        该专利的技术、经济、法律价值经系统自动评估后的总评得分处于平均水平,可以重点研究利用其技术价值,根据法律价值的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使用借鉴方式。
        本专利文献中包含【1 个实施例】、【2 个技术分类】,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上述指标的数值越大可以反映出所述专利的技术保护及应用范围越广。 【专利权的维持时间6 年】专利权的维持时间越长,其价值对于权利人而言越高。

技术价值    30.0

该指标主要从专利申请的著录信息、法律事件等内容中挖掘其技术价值,专利类型、独立权利要求数量、无效请求次数等内容均可反映出专利的技术性价值。 技术创新是专利申请的核心,若您需要进行技术借鉴或寻找可合作的项目,推荐您重点关注该指标。

部分指标包括:

授权周期(发明)

6 个月

独立权利要求数量

2 个

从属权利要求数量

8 个

说明书页数

7 页

实施例个数

1 个

发明人数量

2 个

被引用次数

0 次

引用文献数量

0 个

优先权个数

0 个

技术分类数量

2 个

无效请求次数

0 个

分案子案个数

0 个

同族专利数

0 个

专利获奖情况

保密专利的解密

经济价值    6.0

该指标主要指示了专利技术在商品化、产业化及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预期利益。 专利技术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专利技术的许可、转让、质押次数等指标均是其经济价值的表征。 因此,若您希望找到行业内的运用广泛的热点专利技术及侵权诉讼中的涉案专利,推荐您重点关注该指标。

部分指标包括:

申请人数量

1

申请人类型

个人

许可备案

0 次

权利质押

0 次

权利转移

0 个

海关备案

法律价值    22.0

该指标主要从专利权的稳定性角度评议其价值。专利权是一种垄断权,但其在法律保护的期间和范围内才有效。 专利权的存续时间、当前的法律状态可反映出其法律价值。故而,若您准备找寻权属稳定且专利权人非常重视的专利技术,推荐您关注该指标。

部分指标包括:

存活期/维持时间

6

法律状态

有权-审定授权